以真我,敬君品。在《君品談》節目中,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的后人馬繼志,以平靜而深情的講述,帶我們重回白山黑水間的烽火歲月。從河南確山到吉林磐石,從一封書信到一塊樺樹皮,他以家族記憶與歷史細節,還原了一位抗日民族英雄的堅定信仰。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,在這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時刻,我們更應銘記:正是千千萬萬個楊靖宇,用青春與生命,換來了今日中國的和平與尊嚴。他們的精神穿越時空,在新時代的國旗下熠熠生輝,提醒著我們何為忠誠、何為擔當、何為一個民族永不彎曲的脊梁。
“如果我們都投降了,還有中國嗎?”——信仰的力量
馬繼志的講述從爺爺楊靖宇的青年時代開始。18歲的楊靖宇,那時還叫馬尚德,在河南開封求學期間接觸到馬克思主義,毅然走上革命道路。他曾領導確山農民暴動,后來因革命工作需要化名“楊靖宇”,寓意“驅除外敵,平靖宇內”。1932年,他來到吉林磐石,整合當地游擊隊,建立起東北第一個抗日根據地——紅石砬子根據地。
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,楊靖宇將軍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革命意志。他總結出“三大絕招”:遠途奔襲、化裝襲擊、迅速轉移;并提出“四不打”原則:不占據有利地形不打、不能予敵痛擊不打、對群眾有危害不打、無戰利品可繳獲不打。這些戰術原則體現了其軍事智慧和對人民深切的關懷。然而,隨著日軍“治安肅正大討伐”的加劇,抗聯部隊陷入極端困境。日軍建立“集團部落”,企圖割斷抗聯與群眾的聯系。1940年初,日軍派出七萬五千人對楊靖宇部進行全力圍剿。2月,楊靖宇身邊戰士越來越少,叛徒的出現更讓他陷入絕境。2月23日,饑寒交迫、左臂負傷、雙腳凍傷的楊靖宇在濛江縣保安村三道崴子遇到了四個村民。面對勸降,他斬釘截鐵地回答:“老鄉啊,如果咱們都投降了,還有中國嗎?我的良心不允許我這樣做!”這句擲地有聲的話語,成為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永恒見證。
當天下午,因叛徒告密,日軍包圍而來。楊靖宇孤身一人與大量敵人周旋,最終壯烈殉國,年僅35歲。日軍殘忍地剖開他的遺體,發現他的胃里沒有一粒糧食,只有未消化的樹皮、枯草和棉絮。連當時參與圍剿的日軍指揮官也不得不承認:“雖為敵人,睹其壯烈!
“嚴要求、重責任、懂知足”——家風的傳承
馬繼志退休后,選擇定居長春,因為“吉林是抗聯第一路軍主要活動區域”。他奔走全國各地,講述爺爺的故事,弘揚抗聯精神。他說:“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,也是爺爺誕辰120周年、殉國85周年。從年初開始,我就奔赴各地講述這些紅色故事,確實很忙,但這是責任!
這種責任感的背后,是楊靖宇將軍留下的寶貴家風。馬繼志家中有一件特殊的傳家寶——一塊樺樹皮。每年節日或爺爺忌日,母親都會拿出來讓孩子們看一看、嘗一嘗。“只有嘗嘗這個苦,才知道今天的日子來得多么不易!瘪R繼志說,“我們馬家的家風就是九個字:嚴要求、重責任、懂知足!弊鳛橛⑿酆笕,馬繼志一家從不張揚自己的身份!拔覀冊谌粘I詈凸ぷ髦,從來不向別人提起我們是楊靖宇的后人。我們會把這種驕傲深埋在心底!瘪R家兄妹五人都是鄭州鐵路局的普通員工,“我們每年都是優秀黨員和企業的先進工作者。我們用這種樸實的工作來回報爺爺!
這種平凡中的堅守,正是對楊靖宇精神最好的傳承。馬繼志說:“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盡力盡責,就是對爺爺精神最好的傳承。”每年2月23日,無論多大的雪,他都要從長春趕到靖宇縣拜謁爺爺。“這也是對爺爺的一種緬懷和祭拜的方式!
從歷史到現實:“九三閱兵“場上的精神回響
“九三閱兵”不僅是國防力量的展示,更是對英靈最莊嚴的致敬。當九三閱兵戰旗方隊,寫有“楊靖宇”三個字的戰旗飄揚在天安門廣場前,紅旗飄揚、國歌嘹亮,我們仿佛能聽到楊靖宇將軍那一代人的回答:“如果我們都投降了,還有中國嗎?”正是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,支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梁,讓我們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。從戰火歲月到和平年代,從家國大義到尋常生活,楊靖宇的精神已融入血脈、化作家風,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選擇與堅守中,繼續照亮前路。烈士已逝,精神不滅。英雄的精神從未遠離,它融入一個家族,凝成代代相傳的家風,最終匯聚成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。
貴州習酒作為《君品談》聯合出品方,始終倡導“以酒崇道,務本為人”。在與馬繼志的對話中,我們見證了一個家族如何以雪銘志、以血傳薪,在歷史的回響中走出了一條君子之路。